© COPYRIGHT SUNSON 三和园.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在这里,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传承千年竹盐技艺,
        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丰富而多彩的文化瑰宝!
         了解我们为传承竹盐文化,守护非遗瑰宝所做的努力。

竹 盐

2024-03-06

三年前,一次朋友相聚交谈时,无意之中听到朋友说:“有一种食盐,叫竹盐……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“竹盐”这个名词。顾名思义,我一直以为“竹盐”是从毛竹或其它竹子里,提炼出来的一种食用盐。就像矿盐、湖盐、海盐,不值得去了解、探讨和研究,于是就没有“打破水缸问到底”。

直到最近,朋友相邀我参观了临安三和园竹盐食品有限公司之后,我才对“竹盐”有了新的了解、新的认识、新的领悟。

中国地大物博、人杰地灵,在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发明、创新创造层出不穷。但是,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创造出来的成功经验、非凡技能、丰硕成果,往往由于战争、灾害、瘟疫等遭毁灭,甚至失传。这就使得子孙后代不得不从头再来。

“竹盐”从无到有,从有到失传,又从头再来、一波三折,就是一个例证。“竹盐”的加工技艺早在东晋时期就被发明。可是到了唐朝以后,这一技艺却失传了。

“竹盐”加工技艺的发明,还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。我国历史上的各个封建王朝,都有律法规定,食盐的生产销售都由官府控制。那时候食盐的官税也很高,占销售价的百分之七十以上。因此,对普通百姓来说,食盐是非常珍贵的物资,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百姓,吃咸盐更是难上加难。

据传,古代有个盐商非常同情百姓缺盐之苦,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解决买盐难、吃盐贵的问题。这个勤劳智慧的盐商,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,想出了将毛竹的中间竹节打通,把盐装入毛竹筒内,以搬运毛竹的假像,逃避官府的搜查。为了安全,在运输途中,他不住客栈住寺庙。因为古代的寺庙,官员和盗贼都不敢冒犯。这个盐商运输食盐的途径很巧妙、很安全、很有效,让百姓买到了便宜的食盐。因此,很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欢迎。

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事事难料。那天,他像往常一样运送食盐,途中照样投宿在寺庙里。可是怎料,晚上寺庙突然发生火灾,整座寺庙都被烧毁,幸亏人员逃离及时,无一伤亡。可惜的是,那位盐商跋山涉水、翻山越岭、千辛万苦远途运送来的食盐,因毛竹筒被烧成炭灰,盐被烤成了硬邦邦的盐块,已经无法销售,也无法搬运了。

后来,这所寺庙在修复重建的过程中,有人食用了那些烤焦结块的盐,大家惊喜地发现,用这种盐炒出来的菜味道特別好,并且有好多人患有肠胃疾病,吃了这种盐后不治而愈。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、炼丹家、医药学家葛洪发现这一情况后,在现今湖北赤壁的葛仙山上就地取材,以丹炉为器、以松木为柴、以鲜竹、艾蒿、食盐为料,昼夜不停地炼制,竹盐由此诞生。当时天花、疟疾等传染病大暴发,他用这种“竹盐”治好了百姓的天花、疟疾等传染病,挽救了周边无数人的生命。“竹盐”也因此名声远扬,广为流传。

然而,唐朝以后“竹盐”的制作工艺就失传了。幸亏延边朝鲜族金成燮先生的祖辈,重启了失传的“竹盐”制作工艺。特别可喜可贺的是,第三代传人金成燮先生40多年以来,在继承祖传竹盐制作技艺的基础上,通过深入研究古老典籍,逐步恢复了唐朝竹盐制作的五大核心技艺和六十多道传统工艺,并且始终坚持自然健康的理念,潜心研发竹盐的养生功效,不断改进工序,不断总结失败教训,不断摸索有效的经验,终于成功解决了竹盐结块的难题。

据了解,近几年来临安三和园竹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“竹盐”,也逐步走上了规模化、标准化的道路,产品质量和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。目前“竹盐”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,并且已经走出了国门,远销日本、韩国等地。

参观了企业后,我领悟到“竹盐”是文化盐、健康盐、生态盐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,“竹盐”必然会有广阔的市场、“竹盐”必然会有更辉煌的未来。有感而发,我也用“竹盐”两字藏尾作联抒怀∶

安居追求,居必须有“竹”;

享受美味,食不可无“盐”。


Copyright ©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© 浙江临安三和园竹盐食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备案号:浙ICP备14009431号